宣传教育

滴水文苑 | 屏南一日

发布时间:2024-07-29 文章来源:屏南县纪委监委 阅读 : 4177

屏南一日

筱陈

屏南在我的脑海中,最抹不掉的是白水洋、鸳鸯溪和漈头古村。盛夏时节,白水洋是孩子们的天堂,在比足球场还大的浅浅水面,孩子们嬉戏玩水,笑语充盈;鸳鸯溪是年轻人的旅游佳处,溪上鸳鸯成双成对,年轻人坐在溪岸,柔情绵绵;漈头村耕读文化博物馆让我流连,每每想起离村不远的石牌坊就会心灵震撼。

这段时间时常听朋友说,屏南的龙潭村、北墘村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。看他们眉飞色舞讲起龙潭和那里的新村民的样子,我有了再赴屏南一游的兴趣。

初春时节,从省城出发,在屏南县城住了一宿,第二天起床望见窗外下着蒙蒙细雨,心里有些失落,怨老天爷不给面子。吃罢早饭,从县城驱车上高速,20分钟左右便从甘棠下了高速。车向着峡谷深处驶去,一路风景:山坡上,李花素白、樱花嫣红,还有各种我说不出名字的野花,映在青山绿水间;偶尔也会遇上几株光秃秃的树,枝丫横向天空,似乎在告诉我,初春时节,寒意犹在。

龙潭村坐落在峡谷中段。下了车,一股浓浓的乡韵扑面而来。村庄沿溪畔而建,错落有致,红红的灯笼装点着村落,让古村透露出几多生机。龙潭村现在可是“网红村”,许多人慕名而来,在这里找一处民宿,静静住上一段时间,看看这里的山水风光,静下心读读书,或者在画坊作画,或者在咖啡吧边喝咖啡边聊天……体会岁月静好。

岁月的侵蚀让村庄有些老旧,但也由此沉淀出浓浓的乡韵乡味。我竟有些激动--这就是我要找的乡村,这就是我要找的乡韵!这些年,我虽走过一些村庄,但总是觉得有些失落。一些村落经过大拆大建,变洋气了,整洁了,但却失掉了些许古朴的意味。

地处深峡之中的龙潭,有如一位被锁在深闺的如花姑娘,沉寂着。近些年,这里的村民渐渐搬到更靠近耕地的地方,留下不少空置的老宅,在这里任凭风雨侵袭。遗珠总有相识时,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潮推下,一批文化人将目光聚焦到了龙潭,相中了这里的民居,租用老宅改造成民宿,成了龙潭村的新村民。深闺渐渐地撩开了面纱的一角。省住建厅和县里的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能激活老宅,而且也能激活乡村,在一次次调研和探讨之后,村里的公共设施被进一步完善,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到这里安营扎寨。

有人认为,这是一次文化赋能,将文化注入乡村。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文化的返乡。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,孕育和产生了农耕文明。行走于乡间,我看到最多的是“耕读传家”,听到最自豪的介绍是家族里出了多少读书人,多少人考中了进士,甚至中了状元。有两副对联至今还记忆犹新:“四壁书声人静后,一帘花影月明初”“养身谷为宝,继世书留香”,耕读传家从来就是我们的传统,先辈已经把养身与继世的道理说得如此明白。农村不仅弥漫山野之气,更弥漫着谷香与书香融合的乡村之气。如今的龙潭,居住着 100 多位新村民,他们当中,有许多艺术家,文化人,他们将老厝改造成艺术空间,改造成图书室;将古村改造成适宜文化人聚居的村落。

沿着石板铺就的小道行走,青石板被磨得油光可鉴。在这儿,我又看到了水碓房--溪水推动木轮转动,木轮带动碓头捶打石臼中的稻谷,捶打后,手摇木风机让米与糠分离。水碓房有些破旧,可我还是注目于它,真佩服先人的智慧,在没有任何现代能源的时代,能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。

离水碓房不远有一处咖啡屋,外表上看是一处老宅进到屋里,咖啡的气息扑鼻而来。架子上还摆满了主人的文创产品。咖啡屋主人是一位青年画家,来自江西。他向村民租用了两座老厝,一座用于创作和居住,一座用于开咖啡屋。透过咖啡屋的窗子,可以观赏溪流,可以看到水中裸露的礁石,可以看见女子在溪边浣衣。晨阳时、黄昏下,坐在窗前,一边品着咖啡,一边赏着景色,心一定是静的。

已经辟为民宿的老宅,大多成了艺术空间,各自体现着艺术家的张扬个性。空间里展出的画作大多抽象、率性,有的色彩运用大刀阔斧,直抒胸臆;有的又是那样朦胧细腻。画作销路如何?画家告诉我:“还行,主要通过网络销售。”艺术要有欣赏者,网络为艺术家们找寻能够欣赏画作的知音,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为了吸引更多艺术家,村里专门将一处老厝改造成了艺术馆,用于各种艺术展。与其他老厝的改造相比,它算是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了。朝向步道的大幅落地玻璃,吸引着游客的眼球。我去的时候,艺术馆没有办展,透过玻璃,可以看到画廊上的作品。多是些现代书法作品,充满着山野之风与率性之美。

看罢龙潭,又去了北墘村,两村相隔大约半个小时车程。春天的乡村,田野明媚,村落整洁,远看犹如一幅画,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《归田园居》,纯朴自然,恬静高远。

我们去了村里的大礼堂,这种建筑风格,一看便知是“文革”时期的建筑物。一楼是礼堂,二楼两边是厢房,厢房被改造利用,类似青年旅舍,价格便宜实惠。

北墘以酿制黄酒闻名,乡党委书记告诉我,北墘村世代酿酒,家家酿酒。走进一户人家,热情的主人给我们端上了用酒酿冲泡的蛋花--这是村子独有的待客之道。我一边喝着,一边听主人讲酿造黄酒的技艺。我不懂酿酒,听起来也不是太明白,只大概知道酿黄酒的几个要领。首先是水。村子里的几口井,是酿酒取水的必备。其次是酒曲。这里的酒曲都是自家生产的,做酒曲需要用醋。主人把我带进厨房,房角有一大坛子,里面装的是醋,主人让我猜猜这醋有几年了。我琢磨着,主人会让我猜,那一定是有些年头了,二三十年吧!主人笑了,100 多年了。我很惊奇,一坛醋,100多年,那可是真正的老醋了。村里人要酿酒,都要到这里买些老醋回家制曲,用这里的醋制曲,曲好。再次是时间。酿酒最好的日子是冬至,那天酿出的酒不酸。一天能酿出多少酒啊?主人说他一年就这一天酿酒,一天可以酿十多坛。他领着我去看他酿的酒,老宅楼的阴凉处,摆放着十多坛,每坛都有 150斤左右。

这儿的酒可以认购。你觉得满意了,先付钱,选上坛酒,写上你的姓名,三年后开坛,好酒,取走,如果酸了,钱退回。一坛酒多少钱?主人告诉我,1000元左右。品一口主人端上的老酒,甘醇四溢。

走在村巷中,油纸伞装饰五颜六色,让人不禁联想起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婉约而清新。穿过小道,便可望见六角古井。井水似有感知,来人多了,或是响声大了,井水便会涌动起来,冒起水泡。并边土墙上书写着六角井饮水须知,内容仅有两条:“一是本水井水头不准任何人分水私用,违者则罚干谷一百斤,交管理人员。二是本水井不准任何人洗什物等件,违者接受大家批评教育,如有坚持不改者,管理人员有权按情处罚。”简单明了。这就是村民自治,村规民约。村民们共同遵守,保证了这井的水质,也保证了酿出的酒的质量。

正是午时,又去了酿酒展示馆,这里展示着酿酒的全过程,把展示与体验结合起来。几位酿酒师傅正在揉米团,米香扑鼻。在北墘,我陶醉在酒香之中。

此次屏南之行,记忆中又多了两个抹不掉的地名:龙潭、北墘。


 ----摘自《在岁月中吟唱》